冯骥才委员:粗鄙化开发还在 旧村改造莫成文化悲剧
中国政协网 www.cppcc.gov.cn 日期:2010-12-09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大][中][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日,一个可怕的词儿冒出来,叫做“旧村改造”。
说它可怕,一是因为经不住推敲,十分荒谬;二是它的前身——“旧城改造”造成过文化悲剧。我们大地上曾经千姿百态的600多个城市如今变成同一张亮光光又浅薄的面孔,就是“旧城改造”闹起来的。
试想一下,20年前对城市进行“开肠破肚”之前,如果我们持着冷静、科学的态度,有清醒的文化眼光与自觉,懂得文明的价值与尊严,并从城市文化角度慎重而有序地去更新与发展自己的城市,今天我们的城市会多么深厚、富有、魅力独具和风情各异?会是多么美好的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会有多么强劲的文化竞争力与软实力?
由“旧城改造”到“旧村改造”会不会是这荒谬文化观新的转移?这种转移一定很容易。因为“旧村”看上去似乎比“旧城”还旧,更需要大拆大建。可是历史地看,我们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从村庄式的小聚落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它们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精神家园。去到农庄村寨里用文化的眼睛着意地看一看吧,数不清的历史的源头与悠远的根脉,还活生生保持在农村里;中华文化地域与民族的多样性并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里;绝大多数源远流长的非遗也在农村里;少数民族的文化都在村寨里。虽然不是所有村庄都是古村落,但至少还有上千个古村落,风情万种、藏龙卧虎般地散布在山川之间和大地之上。
中国最大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和总合是古村落。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对现有的古村落做全面、系统和充分的调查。大量古村落还没有列入遗产保护范畴,没有严格的法规保护,没有将现代文明融合历史文明的任何计划、构想,乃至尝试,仍处在想拆就拆的危境中。在这种糊里糊涂的背景下,如果再像当初“旧城改造”那样,把推土机和铲车开进去,十年之后,除去少数古村落得以幸免,中华大地上这么雄厚而纷繁的历史文化一定会被荡涤一空!
更令我们担忧的是,产生“旧城改造”口号的基因还在;文化的无知还在,粗鄙化的开发还在,政绩和发财至上的欲望还在。我们绝不能叫这种无文化的狂热再犯一次错误。不能叫那个“旧城改造”的悲剧在中华民族广大的文化田野上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