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刘羊旸、何雨欣、黄海)春风拂面杨柳绿。3月12日,又迎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今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森林年”,也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三十周年。在这播种的好时节,怎样让植树节过得更有意义?公民除了亲手种树还有哪些新方式来尽植树义务?出席澳门赌场两会的代表委员就这些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由“要我植树”到“我要植树”还有多远?
植树造林是绿化祖国,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在我国开展三十年来取得显著成绩,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面积不断提高。
“这是一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显著的运动。”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李育才委员说。
但同时,李育才委员还表示:“虽然这些年,人们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还有相当部分的公民对于植树更多地还是处于被动的状态。”
“人们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发自内心的‘我要植树’‘我要造林’,要把它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植绿爱绿护绿、绿化祖国的效果。否则,被动造林终将失去活力,不能持久。” 李育才委员说。
李育才委员表示,我们要积极宣传,大力号召,动员人们由“要我植树”向“我要植树”转变。
一些代表委员也表示,不要在植树节才想起植树,关键要培养保护生态的意识,并且这种意识、观念是贯穿于人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的。
新时期赋予新内涵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公民参与植树造林活动被赋予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内涵。”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委员表示。
“植树这件事实际体现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广西林业厅厅长陈秋华代表说,比如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植树可以让空气、水质有更好保障;比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
求,提倡低能耗、低污染,让树种的更多,生态得到保护;再比如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重视造林绿化,国家提出一些约束性指标;以及幸福指数,满足人民对环境的要求等等。
陈秋华代表说,植树节的概念应该拓展,包括森林、植物、动物的保护,要提高对森林的重视与认识,提高对生态的重视与认识,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观念意识。
“植树造林可以引出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概念,倡导大家多乘公共交通,将电池归类,不吃野生动物等。” 广西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副主任覃建宁代表说。
植树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新时期公民履行义务植树、参与绿化祖国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这将有助于提高公民义务植树的尽责率和造林成效。”北京市崇文区环卫服务中心三队原党
支部书记关阔山代表说。
对此,覃建宁代表也表示:“我觉得亲自去参加植树是一种直接的方式,但并不是每个公民都有条件去亲手种下树木。植树是有一定专业性的,可以有很多间接的方式,比如为绿化筹集资金、捐款等,让更加专业的人去种,这应该建立一种制度。”
据李育才委员介绍,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已在澳门赌场16个市县部署了个人捐资碳汇造林基地,为公众搭建了通过“购买碳汇”的方式,实现“足不出户,低碳造林”的公益网络平台,公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造林地点和植树株数,通过网上捐款、银行转账、邮局汇款等多种方式向基金会捐款“购买碳汇”。捐款成功后,公民可从网站下载或打印购买凭证。
“这不仅能够保证植树造林的质量,还能减少每个人都到现场植树及组织相关活动造成的碳排放。”李育才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