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应作好规划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那么,如何将这幅蓝图变为现实呢?在实现过程中,我们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林毅夫:要实现二十字目标,可以从“村容整洁”着手,实现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改善下水道,进行厨房与厕所革命。改善基础设施可以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打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快速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才得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使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需求者,农村的生产发展才不至于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形,农民的收入可以随着生产发展而提高,“生产发展”的积极性也就会高。村村通电视、广播可以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村村通道路可以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中,才会有适应于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风文明”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为农民谋福利。各地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时候,一定不要为了达标、为了好看,拆并旧村、建立新村,拆旧房盖新房,这样的话,很可能又给农民带来新的的负担和伤害。澳门赌场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和标准也不一样,同时应该有比较长远的规划。农民自己最知道他急需的是什么,在项目的规划和选择当中,应该有农民的参与。
黄鸿翔:新农村建设不能搞形象工程,大建违背群众意愿和超出当地经济水平的样板村。不管当地的经济水平如何,都不能超标准占用土地,发展那些“大院+小楼”的别墅式新村。
加强新农村建设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是一项综合的工作,村镇建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必须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的基础上,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体制建设与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应该切忌在村镇建设上单头冒进。长期以来,我国村镇的发展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在选址和规划上都缺乏规划与管理。这其中出现的首要问题就是新村的安全性差,不少新的村镇建设在缺乏保护设施的河滩上甚至滑坡体上。因此,科学选址是不能不加以重视的问题。
历史上的民居,各地都各有特色,即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又反映当地的文化传承。而现在的新村建设,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多由农民自行相互仿建,造成各地千篇一律,毫无特色。
以上问题都与我们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有关,所以各地应注意将村镇的规划与建设纳入建设部门的管理范畴,全面开展土地利用规划,搞好房屋设计,同步建设环保设施。另外一点,我认为应该把是否节约出土地进行复垦,作为新农村建设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
农村公路建设有助缩小城乡差距
记者:今年中央的1号文件提出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工作,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目前农村最迫切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规划?
杨邦杰: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在制定规划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城市与农村的衔接主要在公共设施方面,如道路、水、电等。农村规划也要在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力。比如,在贫困地区,虽然很多事情都要做,但是饮水、道路等问题应该首先解决。而对于富裕地区,很多媒体报道的都是别墅洋房式的新农村,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燃料、饮水和环境这五个方面,尤其体现在交通上。我在调研中发现一个规律,就是“路修到哪里,贫困就解决到哪里”,道路交通建设对于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非常有帮助。可以说,农村公路建设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缩小了城乡差距,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记者: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建设新农村谋划良方,那农民自己想要的新农村是什么样子呢?
吴金印:农民盼望的“新农村”应该设施比较齐全,大街小巷都能硬化,一出门不再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家家能有自来水,还要有排污设施,环境卫生达到绿化美化。再有就是农民家的房屋宽敞明亮、设计合理、居住舒适。
但村容并不是最主要的,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得发展生产,把经济搞上去,在这个基础上再搞其他建设。不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其他设想是实现不了的。
文家庭:建设新农村决不是修条路、盖间房、建个喷泉、垒个花园就叫“新农村”。要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让农民上得起学、看得起病。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是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口袋里有了钱什么都好办。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就要发展现代化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使农产品增值,这样才能实现“增效”和“增收”。建设新农村要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农民再不用靠天吃饭。
要做好科学规划,根据各地的实际和基础逐步推进,分布实施,条件好的可以快一些,基础不好的可以慢一些。建设新农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的各级干部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另外,中央出台了这么多政策,必须要有具体的制度使支农资金落到实处,落到基层,防止各级截流,搞政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