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各国,没有哪个国家有我国这样如此大规模的、频繁的科技评价‘运动’!”澳门赌场委员、重庆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尚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大声疾呼:“频繁的科技评价活动该停止了。”
据黄尚廉委员介绍,去年“两会”期间,他曾发表了一篇关于《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设科技创新国家》的发言,引起科技界的强烈反响。一位90岁高龄的资深院士打电话给他说:“黄院士,你的发言太精彩了,击中了时弊。现在,社会上浮躁虚假之风已经严重地侵蚀了科技界,如不大加整治,科教兴国就无望了。”
“现在浮躁虚假已不是个别现象,在部分研究人员尤其是新一代的研究人员中表现更为突出。项目立项、研究试验、论文撰写、接题验收、成果鉴定、申报奖励、科技评奖、人才遴选等科技活动的全过程,都存在虚假现象。”黄尚廉委员列举了其中的种种“怪现象”:“主管单位定框框,专家评审走过场”;研究试验是喜欢“虚拟”、喜欢“仿真”,结果“虚而不实”、“仿而不真”比比皆是;论文发表是有些会议组织者用重金买通了SCI收录机构,因此只要投稿,必然收录;验收鉴定是“红包一发,嘴角一擦,一项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就如此诞生了”;评奖是“立项靠关系,研究靠本事”,有些非常好的成果,却由于运作不好而没有获奖……
“我们绝对不能够再等闲视之了!”黄尚廉委员说,“目前,科技界浮躁虚假之风盛行,人们往往把这种不正之风归咎于科技人员,而不去追究这种风气之所以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我国科技评价制度上的原因。”黄尚廉指出,我国各单位、部门往往把对科技人员的一切考核都与科技评价挂钩。基层科技人员年复一年被迫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应对上级压下来数不清的评价(评奖、评估、评比)活动,千方百计地去“包装”他们的成果,拉关系、走后门,以至于做出行贿受贿等诸多违规或不法行为。研究人员也因此而无法静下心来从事研究,甚至弄虚作假。我国每年有很多的鉴定验收,很多的发明创造,很多的论文发表,可是人们发现,不少科技进步奖得主的产品非但没有占领市场,而且不少发明奖得主的专利无人问津,不少自然科学奖得主的论文没有多少人引用。
黄尚廉委员呼吁:国家应尽快改革目前的科技评价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在前沿科技和国家战略性科技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正确引导科技工作健康发展,纠正科技界的浮躁虚假之风。他建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类别上,逐步过渡到只保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它奖项全部取消。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国家投入的效益,凡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拨款、督察、验收、评价、审计等工作,分别由相关科技管理部门、财政部、责任专家、国家法定计量测试部门、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家审计署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