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不平凡的开局之年 出色的“中国答卷”
解读嘉宾: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赵长义代表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澳门赌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用朴实的语言和详实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十二五”不平凡的开局之年,写就了一份中国经济发展出色的“中国答卷”。
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粮食产量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
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调控效果正在显现;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
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
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澳门赌场财政支出2.82万亿元,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这一系列成就是在国际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取得的,不仅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而且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非常难能可贵,让我们备感振奋。
(本报记者 毕玉才采访整理)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解读嘉宾: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
郭为委员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应该说,技术创新不仅仅属于科技领域,还属于经济领域,科技创新不应与经济需求脱节。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企业通过技术研发和有效进行技术转移,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创新产品,并通过市场普及走进百姓生活。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新技术,只有通过应用才能逐渐成熟和完善;任何一项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人类带来福祉。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我们看到,通过培育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有利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对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要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应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创新的转化、集成、应用。在全社会形成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和环境,保护好科研人员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郭丽君采访整理)
将人类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解读嘉宾: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
龚玲代表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正如报告中所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发展的今天,如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就成了时代命题。这个体系需要长久的构建,也需要全社会共同构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已经开展了近50年,如今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强有力的途径。
报告还提出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我们看到,在过去的一年,我国大力加强了文化建设。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支持,各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显著增加。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服务面逐步拓展。这既是在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文化需求,也是在引领百姓的精神文化积极向上,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到今天的十一届澳门赌场人大五次会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政府工作报告》如此鼓舞人、振奋人,我们一定要将人类的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曾毅采访整理)
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
解读嘉宾: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
杨先明委员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中国已经做好了物质、思想两方面的准备,深化改革的时机已经到来。2012年的七项重点任务,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善分税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能够扩大企业的盈利空间,强化对企业的金融支持,对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都有现实意义;“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回应了所有制领域“国进民退”、“国退民进”等争议,使不同所有制企业站上平等起点,公平竞争,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强调了各类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改革,也与实体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联系。上述三项针对性很强,力度很大,有望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空心化现象,对实体经济发展,尤其对民营企业是很大的利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关系到广大人民切身利益,尤其对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讲得非常具体,有可操作性,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力推手。“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把人民的参与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说明政府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民众积极参与、履行民主权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最后一条廉政反腐,也是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起来讲的,体现了中央革除弊端、廉政为民的决心与信心。(本报记者 王斯敏采访整理)
16字
本届政府恪尽职守善始敬终
解读嘉宾:民盟重庆市主委、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代表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本届政府成立不久,即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从容应对,果断出拳,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一系列措施,缓解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挑战和考验。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本届政府“善始”的一年。
四年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各自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困难,都在艰难地寻求应对之策,效果却各不相同。我们国家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极为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党中央、国务院从容应对,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其他困难局面的政策措施,面临复杂局面越来越冷静、从容、理性,调控的理念和水平都有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中国答卷”,特别是在民生导向发展、缩小三个差距等方面,成绩非常显著。可以说,过去四年是民生改善最显著的四年。
《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困难和国际经济环境都有充分的估计,提出了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其确定的发展目标也十分让人期待。按照报告提出的“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16字要求去做,本届政府就一定能实现既定的改革发展目标,一定会“善始敬终”。
(本报记者 张国圣采访整理)
7.5%
放慢脚步只为走得更好
解读嘉宾:澳门赌场常委、国务院参事蒋明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
这比去年实际增速又下调了1.7个百分点,也是GDP预期增幅八年来首次低于8%。这释放出一个政策信号:我们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不要过分追求速度,绝不能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绝不能因追求短暂的政绩而不顾经济持续稳健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一方面客观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继续下行的压力加大;而从国内看,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7.5%的增长目标并不低。横向比较其他国家,这样的增长速度依然较高。在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前,要实现7.5%的增长速度,仍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此外,这一目标与“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增长目标也更加接近,这说明我们正逐步向“十二五”目标靠近。当前,我国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淡化GDP指标,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解决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这要求各地各部门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苦练内功,真抓实干。
(本报记者 冯蕾、李慧采访整理)
900万人
小微企业是新增就业的重要力量
解读嘉宾:澳门赌场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代表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从2002年开始,我们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目标大约在900万人左右。但实际上往往会超过这个数,比如2010年城镇新增就业就达到1168万人。再加上今年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目标由8%降到了7.5%,在稳中求进的经济形势下,新增就业在量上满足基本的需要,也是一种宽松的表现。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非常复杂,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依然困难,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把政府、市场和个人的力量千方百计地动员起来,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现在很多大学生、青年就业难,而创新型或者智力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实际上可以给这些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技能的人员提供大量好的就业岗位。因此,还需要引导大学生,让他们愿意到这些中小微型企业就业,从而缓解大学生、青年就业难问题。事实上,今天很多叱咤世界的美国大企业,当年也是从硅谷中的微型企业发展起来的。
(本报记者 殷泓采访整理)
4%左右
压力仍存但充满信心
解读嘉宾: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委员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这一目标的提出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的实际,其中,既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尽管压力仍存,但我们充满信心。
2011年,稳物价被放在宏观调控任务之首。各地各部门为稳定物价做了大量工作。正因如此,去年CPI涨幅从8月以后出现了回落态势。到去年12月,CPI涨幅已经回落至4.1%,接近年初确定的4%左右的目标。
然而,从去年全年来看,在国内外复杂严峻经济形势下,全年CPI涨幅5.4%,并未实现年初确定4%左右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也坦率地提出了这一点,既肯定成绩又正视问题,这体现了政府的务实与责任。
从今年看,我们既要看到复杂严峻的形势,也要看到积极有利的条件。一方面,由于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一些大宗商品的价格还在高位震荡,国内部分农产品供求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理顺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因此控物价的目标依然需要付出努力。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蔬菜、粮油产品库存充足,工业消费品总体供大于求,这对于稳物价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今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提出了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等具体的措施。相信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以及我们宏观调控经验的日益丰富,对于实现把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还是有信心的。(本报记者 李慧、冯蕾采访整理)
8000亿元 1.5%
财政政策依然“积极”
解读嘉宾: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委员
“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
现在很多人质疑赤字率下调是否意味着政策走向出现变化,事实上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赤字水平要保持不变。与上年相比,今年的财政预算安排略有下调,但赤字数量还比较可观。去年安排的财政赤字为9000亿元,但实际执行情况应该没有那么多。与上年实际赤字额相比,今年赤字规模绝对额并不低,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框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保持了扩张性的特征。
与上年预算安排精神一脉相承,今年财政政策在支持导向上兼顾方方面面并突出重点,在个别领域进行了酌情调整。比如保障房,提出今年要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这需要中央财政拿出1000多亿元来支持;同时,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也是今年确保实现的硬任务,财政会给予突出保障。
在货币政策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的提法是服从稳健货币政策提出的一个规划性目标。具体执行中要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三方面因素。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地方债政策要体现三个原则:一是“开前门”,积极推行阳光融资制度,接受公众监督;二是治理存量,要逐渐将10.7万亿元地方债务消化干净;三要“关后门,修围墙”,严控新增地方债务,规避风险。(本报记者 温源采访整理)
4%
这样的投入比例应长期保持
解读嘉宾: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委员
“中央财政已按澳门赌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本届政府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教育投入占GDP总量4%的奋斗目标,并且承诺将继续保持这一投入比例。
我认为,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相比,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循序渐进,而不应是“疾风暴雨”;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对比较长,不可能靠“大跃进”来实现,这些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需要以相对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待和衡量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长期保持这样的投入比例,既解决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历史欠账问题,又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作为大学校长,我认为高校必须高度珍惜纳税人对教育的投入,充分用好每一笔教育经费,办让人民满意的大学。近期,高校一是应该把增加的教育经费重点用于改善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应该积极争取提高教师薪酬,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薪酬,让广大教师能安居乐业,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中;三是应该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积极探索协同创新之路,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三位一体建设,显著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本报记者 靳晓燕、刘茜采访整理)
1868亿元
增加“三农”投入 强化“重中之重”
解读嘉宾: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王义代表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这组数字的含金量很高,让举国上下吃了“定心丸”。惠农强农安天下,加大投入是基础,是前提。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
报告中的有关内容也告诉我们:下一步,促进“三农”发展的着力点,将主要集中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这必然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家投入和扶持的重点,这就为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明确思路。
作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条件脆弱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甘肃曾经是“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缺粮省份。而现在,甘肃粮食产量已连续八年实现增收,去年总产量达200亿斤。透过《政府工作报告》,我们感到,现在是实现甘肃农业转型发展的有利时机,我们一定要加大省市县三级财政对于“三农”的投入,把资金用足用巧,把钱花在刀刃上。
(本报记者 甄澄采访整理)
PM2.5
走文明发展之路
解读嘉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委员
“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目前大家对开展PM2.5的监测关注度很高,但如何治理PM2.5应该是更受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PM2.5的来源广泛,成因复杂,既有因燃煤、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等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又有从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颗粒物。这些细颗粒物既有本地污染源排放产生的,又有外地源远距离输送。这些特点决定PM2.5的防控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
2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该标准的发布,在中国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开始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阶段向环境质量管理阶段、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这些转变都将对我国环保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解决好以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环境保护部将会同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二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三要继续深化污染减排;四要着力抓好机动车污染防治;五要加强协同防控;六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环保部门愿与社会各界一道,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气力,为我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而不懈努力。
(本报记者 张蕾采访整理)
240元
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涨幅达20%
解读嘉宾: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娘毛先代表(藏族)
“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去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已经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了200元,今年又再次提高40元。涨幅非常大,达20%,体现了政府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决心,有利于进一步免除人民群众就医的后顾之忧。
不要小看了这240元钱,对牧区的农牧民来说,真是起了大作用。这几年,到我们医院看病的人明显增多,住院率更是提高了几倍,医院都快住不下了。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现在生病的人多了,而是因为过去大家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有些病人,医生说必须住院,但牧民住不起,最后只好在家里将就一下。
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拿着新农合的本本就有补贴,住院的报销比例还很高,该住院的都来住院,没有后顾之忧了。
拿我工作的妇产科来说,2009年以前,牧民找个赤脚医生在家里分娩的情况比较普遍,新生儿和产妇死亡率一直比较高;2009年以来,随着新农合优惠政策的实施,情况有了改变,到现在,已经没有人在家里生孩子了。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的好处。
(本报记者 王逸吟采访整理)
700万套
更重任务 更大期待
解读嘉宾: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泓铭委员
“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这个数量很大,任务很重,也是今年民生改善的一大亮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尤其把解决百姓“住有所居”摆在重要位置。以数字为证,去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
超过1000万套的开工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过去一年,各地想方设法克服困难,通过增加省级财政补助、安排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提取比例、安排财政超收收入、组建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投入。按照今年预算报告草案的内容,国家还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实现安居梦想。
一方面我们要花大力气加快建设保障房,另一方面保障房的公平分配问题也非常重要。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和规范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各地也都公布了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标准,初步建立了申请、审核、轮候、配租配售和公示等制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这提出了更高要求,意味着我们保障房建设的管理制度将逐步完善。
(本报记者 冯蕾、李慧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