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国学热是一种好现象,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传统文化的继承挖掘,体现出民族自尊自信,开启文化自觉,也为讲好“中国故事”厚植了基础。
弘扬传统文化是好事,但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加强对传统文化“营养”价值的具体分析,注重“营养均衡”。任何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都有一个取精弃粕的过程,弘扬什么、抛弃什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有所不同。
当下弘扬传统文化要注重三个均衡,一是要对古典各家各派的思想有均衡的认识,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及各家思想是一个有机整体,百家思想既各有所长,又相互借鉴融合。要改变“独尊儒术”的片面取向,从寻求共同点的角度,注重挖掘不同思想文化精华;二是要对中西方文化加强比较研究,遵循“洋为中用”的理念,把西方文化中符合传播规律、易于被当下青年人接受的好形式,借鉴到弘扬传统文化中来,学习“五四”前后鲁迅等大家学贯中西的传统,做到中西文化的融合;三是要注重传统文化产品、文艺作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均衡,既要凝聚正能量符合主旋律,又要能够得到观众认可,还要在艺术价值上经得起历史检验。
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注重传播形式的研究也十分必要。我们古代的文化传播就十分注重形式载体的艺术性,诗六义中的“赋”、“比”、“兴”讲的就是形式,讲求寓教于乐、立象尽意,传统戏曲也注重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实现对观众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化。如今弘扬传统文化,不妨也多来些“赋比兴”,既微言大义,又喜闻乐见,传播效果自然强于说教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