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协网www.cppcc.gov.cn
首页>地方政协
编者按:
澳门赌场: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重要论述,突出了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是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临近开学季,本期关注地方政协和政协委员助力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生动实践。
福建省政协委员呼吁——开展劳动教育贵在持之以恒
状元岭下,象峰山前。这一年,从课堂到田园,福建省福州市象峰学校的“开耕节”如期举行。在热火朝天的耕种现场,一年级的孩子们在绘“春”,二年级的孩子们感受微耕体验,三年级的孩子们进行植物拓染……全程是自然与文化交织的盛宴,亦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生动实践。
与此同时,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别出心裁地打造了一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春秋园,一块块各个年龄段专属的“责任田”承载着对学生们劳动实践的期待,让更多学生投身生态种植,亲身体验农耕文化的深厚魅力,为学校培养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注入了新活力。
“在春秋园中,我们每日都能和学生们一起感受每一株菜苗的成长,体验‘一餐一饭’的来之不易,感悟劳动的光荣与智慧,培养学生们成为‘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时代新人。”福建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高三年级主任吴远娴说。
“劳动具有综合育人价值,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要从学前班开始对幼儿进行劳动意识培养,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希望建构一套科学的‘五育’融通综合素养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自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以来,“劳动教育”也一直是省政协委员持续关注的话题。针对如何改善孩子成长中相对薄弱的劳动教育,委员们提出了不少“金点子”。
“尽管新课改、新课标和新教材已经推行,劳动教育的实施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福建省政协委员、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百玲建议,进一步在全省树立大劳动教育观念,鼓励学校老师参与劳动教育学科共同体的构建,持续将学科教学目标与劳动育人有机整合,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不断突破融合课程的重难点、关键点,让“劳动”真正成为一种“教育”。
面对在调研中发现的硬件投入不足、缺乏支撑条件等劳动教育困境,福建省政协常委、闽南理工学院副校长许聪海认为,劳动教育的开展贵在持之以恒,要鼓励学校积极挖掘校内外资源,坚持劳动教育实践性,开发更多劳动研学教育实践项目,并整合家校社劳动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手工制作、非遗技艺传承等活动,进一步实现劳动育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劳动教育”专区上,这一句醒目的标语令不少委员直呼记忆犹新,在当下的劳动教育场景中仍然熠熠发光。委员们期待,进一步探索“AI﹢劳动教育”,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深度耦合提供更多“新”可能。(记者 王惠兵)
江西省政协委员建言——家校社共解劳动教育这道题
收割水稻的学生们双脚马步弯腰,左手抓过一把水稻,右手握镰刀贴着泥地划过,金黄的稻穗便顺从地倒入臂弯;制作瓷碗的孩子们双手握住旋转的瓷土,使上部呈扁圆涡形,凭双手大拇指徐徐向外拉起喇叭状……在江西,劳动教育已成为多所学校的亮点和特色,通过潜移默化培育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近年来,江西省持续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省政协委员们围绕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深入调研,深度建言,为推动全省学校劳动教育蓬勃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前导学段的教育输出是后继学段教育输入的基础,后继学段的教育输入是对前导学段教育输出的深化。”贺浩华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处于‘脱节’的尴尬境遇。”具体来说是,内容设置欠缺整体规划,上下学段组织忽视了教学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同一学段组织的劳动教育内容缺乏结构性。
“建立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机制,以解决当前劳动教育场所类型单一、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贺浩华建议,各学校积极向“内”探索,建立工作坊、劳动技能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开展教学实习、岗位体验等,通过技能大师进课堂、劳动模范进校园,推动建设劳动教育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因地制宜拓展校外资源,在城镇地区,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等设施,在农村地区,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等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打造导向明确、功能丰富、设施配套、特色鲜明、作用明显的主题实践基地。
“劳动教育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要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体现德育、智育。将‘心理健康’‘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建设,以思政引领德育工作创新发展。”谢慧委员建议,以“五育并举”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育人体系,打造“劳动﹢心理”“体育﹢心理”等特色课程品牌,使学生在德育、体育、劳育、美育中舒适身心。
“当今,育人已不局限于学校一方。家、校、社三方协同,方能为学生的成长构建起坚实的堡垒。”涂国卿委员建议,在中小学普遍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推动全省所有市、县(市、区)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将全省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从而全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科技企业、文化机构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王磊)
西安市政协委员建议——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科学家精神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对于青少年而言,接受劳动教育不仅能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更能磨炼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担当,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进一步推动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实施也是多位西安市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他们呼吁从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场地保障、校外实践及精神引领等多方面系统推进劳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以劳育人、以劳促智、以劳立德”。
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慧提出,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劳动课程存在“简单化”“边缘化”现象。部分学校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方案,学校也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导致劳动课流于形式甚至未能开设。她认为,劳动教育要重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展开,使学生真正“动手实践、出力流汗”。
陈慧建议,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分享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升大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教师、家长和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建立劳动课程教师的培养、培训机制,招收高素质的劳动教育专职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提升相关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完善场地设施建设,改扩建劳动课的活动场地,重视劳动课程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
校外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市政协委员、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安毅生提出,推进中小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制度化”。他建议,政府对西安市内适宜作为实践基地的场馆和场地进行系统梳理,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计差异化实践活动。低年级学生选择安全、简易、趣味性强的场地,注重体验与启蒙;高年级学生则可进入企业、科研机构等更具专业性与挑战性的环境,培养综合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此外,劳动教育还应与科学教育、精神教育深度融合。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学会科技服务中心理事长张婷婷呼吁,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科学家精神。她建议,在科学课程中增加科学家事迹和科研案例,开发校本课程,依托西安市内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如西安科学家博物馆、西迁馆等)开展实地教学,使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与责任担当。同时,加强科学教师的培训,提升其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
委员们还认为,劳动教育不仅是技能学习,更是价值观塑造和心理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设计、资源整合与文化浸润,可有效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记者 路强)
河南周口市政协助推——“劳”有所获 “动”出成长
在今年召开的河南省周口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期间,《关于加强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建议》得到市政协高度重视,被列为重点提案。
在重点提案督办协商会上,提案人、部分市政协委员与市教育体育局有关负责同志围绕提案办理情况、提案建议落实情况深入沟通协商,共同探讨“劳”有所获、“动”出成长之道。
“劳动教育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劳动素养的独特价值,肩负着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重任。”安稳委员认为,重视劳动教育实践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
就劳动实践场地不足、专业设施不全等问题,王红蕾委员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协调社区、园林、市政、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馆等单位,为广大中小学开拓安全可靠又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基地。
“要改变‘劳动=体力劳动’‘劳动教育=活动课’的片面认知。”杜凤玲委员建议,配齐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并聘请劳模、工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教师培训,确保劳动教育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要改变劳动课重教轻劳的现象。”谢蒙蒙委员提出,劳动课务必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和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要打破‘坐而论道’的劳动教育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实现从‘听劳动’到‘做劳动’的转变。”
“有的学校劳动作业流于形式,应付了事。”谢本静委员呼吁,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他建议,劳动教育要重视学生对劳动的体验,进行写实性、过程性评价,引领孩子走进生活、体悟自然、认识社会。
“我们将继续优化政策支持,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体系化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周口市教育体育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以重点提案办理为契机,提高并深化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重视,进一步强化师资与资源保障,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持续开展校内、校外劳动教育等,破解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等难题。(通讯员 刘若媛 记者 王有强 靳燕)
辽宁鞍山市政协助推——以劳动育人促区域振兴
时下,辽宁省鞍山市多所小学劳动基地里的果蔬飘香。学生们亲手采摘、品尝自己栽种的果实,在劳动中认识时节变迁、体验辛勤付出、分享丰收喜悦。劳动教育在鞍山这座闪耀着劳模精神的荣光之城常践常行、常议常新。
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利说,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磨砺意志、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今年4月至6月,市政协开展监督性视察,视察组在深入考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亦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了同步调研与重点关注。
近3年来,鞍山市政协对劳动教育的推动从未间断。2023年,市政协组织市政协教育界别委员和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相关同志围绕加强大中小学生劳动实践能力进行座谈、召开职业技能型人才专题协商座谈会。2024年,市政协召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专题座谈会。委员、专家提出,“建立‘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优质课程城乡结对共享;建立‘劳动教育导师库’,吸纳劳模、技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担任校外导师”“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劳动育人促均衡’实践样板”等建议。
在今年的专项视察中,视察组深入多所中小学并欣喜地看到,一些学校尝试将劳动实践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延伸;学校开辟的“小农场”“实践园”等劳动场所,在协作劳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耐心和合作精神;结合鞍山作为重要工业城市的文化底蕴,一些学校探索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蜡染”“剪纸”等劳动制作教育项目,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价值、感受奋斗精神,潜移默化中培育了面对困难的心理韧性和对家乡发展的认同感。
市政协在助推“鞍山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与实践体系方面持续发力。市政协委员、立山区政协主席丁忠宝介绍说,立山区朝阳小学探索的“345”劳动教育模式(三项保障、四大支撑、五维融合),实施的“必修﹢渗透”课程体系、“农耕园﹢非遗工坊”实践基地群、家校协同清单、五育融合等特色做法被重点支持和推广。
在鞍山,委员们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渠道建言“劳动教育”的热情高涨。千山区政协委员李旭建议,适度增加学生劳动课时,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等各环节;铁东区政协委员索萦认为,应进一步加强小学劳动教育,宜农则农、宜工则工,体现出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并设定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劳动任务;铁西区政协常委吴洋建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扫雪活动纳入学校劳动教育体系……
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鞍山市政协将继续立足委员的双重身份,持续跟踪劳动教育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培养适应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需要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记者 王金晶 通讯员 王泽圣)
河北涞水县政协助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特色深度融合
“以前只觉得工艺品很漂亮,现在才知道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很多心血,我们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这份美好。”这是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职教中心一名学生体验了掐丝珐琅掐丝、点蓝等核心工序后发出的感慨。
为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今年5月,涞水县政协精心组织策划,县职教中心积极响应,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掐丝珐琅博物馆参观活动,引领学生们探寻非遗之美,感受传统工艺魅力。
在博物馆内,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参观。从古朴典雅的元代掐丝珐琅雏形,到明清时期色彩绚丽、工艺精湛的鼎盛之作,花鸟摆件、人物造型等一件件掐丝珐琅展品,以其细腻的掐丝技艺、斑斓的釉色呈现,生动展现了这一非遗工艺的千年传承脉络。学生们不时驻足凝视,惊叹于工匠们的巧思,主动追问工艺细节,求知热情高涨。
博物馆特别设置实践环节,学生们分组尝试掐丝、点蓝等核心工序。面对纤细易折的铜丝、色彩调配的微妙差异,学生们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勾勒图案、填充釉料。尽管操作中屡次遇到铜丝变形、釉色混合不均等难题,但大家相互协作、反复调整,当第一幅稚嫩的作品初具雏形,学生们真切体会到掐丝珐琅“手造之精、工艺之繁”的含义,在动手实践中深切感受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所在。
“掐丝珐琅是涞水珍贵的文化名片,同学们要争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将对传统工艺的敬畏融入未来的职业追求。”体验结束后,县政协领导、职教中心教师与学生围坐交流。同学们表示,通过参观实践,拓宽了文化视野、提升了审美能力与文化认同,亲手操作锻炼了动手能力与专注力。
参观实践活动为掐丝珐琅非遗工艺注入青春活力,部分学生萌发了深入学习掐丝珐琅工艺的意愿。青年人成为非遗技艺传承的新生力量,有助于在社会上营造“认识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氛围,让古老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此次活动是“职教﹢非遗”特色教育模式的探索,为县职教中心后续开发掐丝珐琅工艺校本课程、建设相关专业实训基地提供了思路,有利于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文化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教育教学的社会价值。
这次活动架起了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的桥梁。早在2022年,涞水县政协就发起并推动开展珐琅工艺进校园、职教中心学生进非遗工坊活动,助力学生学习体验宫廷铜火锅制作、古法雕刻技艺等,并通过“非遗﹢直播”模式,让学生们增强推广涞水非遗技艺的责任感。
涞水县政协副主席廖科表示,县政协将持续与县职教中心合作,进一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成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远大目标,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责任感。(记者 高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