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赌场

图片

首页>地方政协

聚焦·劳动教育(二)丨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 劳动最伟大 劳动最美丽

2025-09-02来源:人民政协报
A- A+

湖北省政协委员建议——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暑假期间,湖北省武汉市的薛女士的微信朋友圈常常出现很多小朋友做饭、拖地等各种劳动的身影。她对记者说,孩子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也有劳动视频打卡的要求。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培养性格、劳动塑造人才,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湖北省政协提案委员会连续多年在提案参考选题中发布劳动教育相关题目,引导委员围绕“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提出高质量提案。

省政协委员、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校长熊丽萍结合家、校在开展劳动课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提交提案,建议重点“要组织开展网络教研,通过协同创新、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

湖北省积极开发劳动教育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劳动教育整体水平。由省信息化发展中心招标科技出版社制作的40节劳动教育数字化教学视频,在省教育资源平台供全省中小学使用;由省教育厅发文,开展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分步建设200个主题600余课时的数字资源,落实部署在湖北教育资源平台,助力全省中小学开好劳动教育课。

针对“当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意识薄弱,劳动能力不强;家长思想认识有偏颇,忽视孩子的劳动教育”等问题,民革湖北省委会提出了“拓宽劳动教育模式”的建议。

省教育厅认真采纳,落实构建劳动教育多元模式,各地学校在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特色劳动教育,增强劳动教育吸引力;引导一些中小学对校园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提高学生劳动意识;引导学校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研学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开展校外劳动,延展劳动教育空间。

省政协委员、襄阳市第五中学教师黄旭明在提案中建议:“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教师,定期对专职教师进行专项技能培训。”

近两年,湖北省教师培训“国培”“省培”项目中,专门设立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每年培训骨干教师200人,结合劳动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培训劳动教育资源开发骨干教师400人。

“学生是否真正参加劳动,达到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的目标,还要加大重视关注力度。”省政协委员,随州市曾都区人民法院审委会委员、城区人民法庭庭长罗琴在提案中建议,要重视劳动教育在部分中小学教学中缺位、虚化、弱化等问题,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实际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各项保障机制,推动劳动教育真正落地见效。(记者 毛丽萍)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呼吁——在多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

8月的一天上午,阳光洒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盛元小学的综合楼楼顶,一群学生涌了上来,这片占地800平方米、名为“幸福农场”的劳动实践基地,泥土刚被翻得蓬松,泛着湿润的光泽,正等待一场与种子的约定。

“这种集约化利用校园空间的创新模式,既解决了学校劳动实践场地不足的问题,又通过‘楼顶微农业’培养了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劳动技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蒲卫说。

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近年来,宁夏先后印发《关于开展2025年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宣传周等系列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对自治区开展劳动教育和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但也有一些问题存在。采访中,宁夏多位政协委员表示,当前宁夏诸多学校存在劳动教育不同程度被文化课挤占、课程内容单一、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投入经费不够等问题。“有的老师照本宣科、以教代劳,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有的学校课后作业流于形式,学生只需摆造型,家长拍照打卡、应付了事。”看到部分学校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自治区政协委员刘淑梅很是担忧。

刘淑梅建议,各初中、小学学校要不折不扣开足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教育主管部门要督促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工作。加强对学校劳动教育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并对劳动教育特色亮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报道,整体提升初中、小学劳动教育水平。

自治区政协委员杨升认为,学校在劳动课程实施中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外部实践基地和家庭则是协同实施的场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况制定详细具体且能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的劳动教育内容。杨升建议,在多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比如在语文、思修等学科中融入劳动品质教育,让学生看到劳动人民的真实写照;在数学、科学等课程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部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音乐、美术等学科中体现劳动教育中的美。

“当前,劳动教育缺位已成为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严峻现实。”银川市永宁县政协委员刘红霞调查发现,在家里,一些孩子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家长也不主张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师资、场地和经费普遍缺乏,劳动与技术课程开设率低,课时经常被占用,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刘红霞建议,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特点,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让学生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中小学校要广辟渠道,开门办学,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积极与校园周边的种植养殖场、工厂、商场、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位联系,建立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记者 范文杰)

 

海南省政协助力——不断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

生火、切菜、颠勺一气呵成,炉灶烟火升腾……阳光下,一群穿着围裙的孩子,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这是海南某小学举办劳动实践课的一幕,别样的烟火气引发大量家长围观。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在团队中协作,收获了劳动的快乐,更理解了劳动的价值。

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2021年,海南省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落实劳动教育的重点任务,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近年来,海南省中小学校在“双减”“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不断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如以海南国兴中学等为代表的家务生活劳动、儋州滕根小学等为代表的田园耕作劳动、首都师大附属海南白沙中学等为代表的文化传承劳动、文昌龙楼“椰子加工﹢卫星发射”为代表的科技推普劳动和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等为代表的实践技能劳动五种劳动教育模式,推进劳动教育有效开展。

虽然海南对劳动课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劳动教育要真正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省政协将“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 培养自贸港建设合格人才”作为协商议题,充分协商后形成了调研报告。报告针对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师资不足、劳动课专职教师少、实践场所资源不足等现状,为整体构建政策措施完备、政府统筹、部门支持、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劳动教育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

围绕课程体系不完善、校内劳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民盟海南省委会提出,规范课程设置,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校园劳动形式。同时,建议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开放共享机制;推动普职融通,拓宽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来源。

“保亭拥有丰富的优质非遗资源。该县槟榔谷在长期的非遗传承探索实践中,总结出非遗传承与劳动教育结合更有助于‘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达到传承的创新发展。”在省政协委员吉贵看来,在保亭打造非遗特色劳动教育示范点意义重大。

省教育厅表示,将以树立中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具备必需的劳动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目标,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

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表示,支持保亭槟榔谷设立非遗展示销售点,完善省级非遗展示基地建设,创新推出非遗研学教育项目,提升活态传承教育功能。

如今,随着劳动教育与时俱进,劳动育人功能不断增强,爱劳动、勤劳动、善劳动的教育实践,逐渐在海南省各地各校全面铺开。(记者 陈启杰)

 

厦门市政协委员建言——让劳动教育走向社会大课堂

揉面团,摊出又薄又韧的面皮,迅速煎熟,再包入提前备好的荤素搭配馅料,一道闽南传统美食薄饼就做好了。近日,厦门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的部分学生,在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招治的讲解和手把手指导下,上了一堂融合美食传承、文化坚守、职业操守教育的劳动实践课。

“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崇德向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新时期,随着职业、就业形势变化,劳动的形式也变得多元。”在市政协委员、厦门一中校务顾问陈佩玲看来,当前最重要的是推广融创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厦门一中探索将蔬菜种植、动物饲养等引进校园,与生物课、自然学科进行融合;指导学生提取植物染料,自制扇子,与美育教育融合;让学生使用3D打印机做手工,与科创教育融合……一系列有趣、创新的劳动形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劳动教育怎么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陈佩玲认为,“需要家、校、社共同努力,学校负责课程设计指导,家庭落实习惯养成,社会提供劳动实践场地,让劳动教育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很重要。目前,我市承载着劳动实践功能的综合实践基地种类丰富,但实际利用率不高,课程资源参差不齐。”市政协委员、厦门双十中学思明分校校长杨筱娟在多次调研听取学校和家长、学生意见后建言,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践(研学)课程。可参照中小学各学段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参考教育部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因地制宜地将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劳动、研学实践课程资源,促进综合实践(研学)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体验、社会实践的相互衔接、有机融合。

“当前,我市中小学的劳动课程缺乏系统性规划,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劳动教育实践质效不持续。”长期在教育一线工作的市政协委员、民盟厦门市委会副主委陈希梅呼吁,出台更细化、系统的劳动教育指导意见,区分基础劳动、特色劳动两个层次,明确立足于生存、生活的基础劳动技能教学目标以及生命教育内容等,鼓励各校通过非遗研习室、手作社等形式开设地域特色劳动课程。多渠道整合家、校、社资源,充实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鼓励各校深挖家长、社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社会人才资源;多维度创新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形式,通过比赛、分享、劳动集市等提升学生劳动学习的趣味性与荣誉感。

以劳育人,以劳赋能。厦门市已印发《厦门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全市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市教育局遴选了4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和劳动教育基地,第5批遴选工作正在进行中;部分学校配有专职的劳动教研员,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劳模工匠进校园开设特色劳动课程,劳动教育成了校园里的一抹亮色。(记者 照宁)

 

浙江嘉兴市政协委员呼吁——建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老师,我的面团怎么那么粘手?”“老师,您尝尝我调的馅料咸淡合适吗?”……在浙江省嘉兴市省身学校的劳动课堂,孩子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有的包着饺子,有的装饰奶油蛋糕,有的正在创意拼摆五彩缤纷的水果拼盘……走廊的展板上,“蛋糕如何选材更健康”“饺子制作的小窍门”等图文并茂的研究成果,记录着孩子们项目化学习的点滴收获。

在嘉兴一实学校,七年级的学生们走进粽子生产车间,亲手体验非遗技艺;八年级的智能种植实验课上,孩子们用编程控制灌溉系统,体会科技与劳动的完美结合;九年级学生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蓝印花布制作,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劳动教育的春风不仅吹遍了校园,更温暖了千万家庭。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秀洲实验学校,孩子们从点滴做起:低年级学生从整理书包、摆放碗筷开始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中高年级学生逐步掌握清洁房间、简单烹饪等实用技能;到了初中阶段,孩子们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四菜一汤”的烹饪,能对常见生活物品进行简单维修。

从“纸上谈兵”到“落地生根”,劳动教育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鲜活课堂”,但劳动教育也面临着实践场地不足制约着活动的多样性开展、专业师资的短缺让教学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

为此,嘉兴市政协委员们深入调研,积极建言,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应避免过分关注学校有没有专门的硬件设施,探索设置校园‘微岗位’,让全体学生参与,体会日常劳动带来的体能、技能上的锻炼,同时感受为大家服务带来的愉悦。”市政协委员、嘉兴市省身学校校长王慧松建议,结合各种校园文化节,在活动中设计劳动主题、环节,将劳动与学习无缝衔接,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

“在教师招聘中增加劳动教育岗位比例,按师生比或班级数配备专职劳动教师;聘请劳模、工匠、行业能手等担任兼职导师,建立‘专兼结合’师资库;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全员培训,设立名师工作室促进经验共享。”市政协委员、浙江师范大学附属秀洲实验学校校长黄水林认为,建强师资队伍刻不容缓。

市政协委员、嘉兴一实学校副校长程龙提出:“目前,一些学校只是粗略地从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创新等维度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简单评价,接下来需要深入探索如何生成更具个性化的分析报告。”他建议,推出劳动积分兑换“劳动勋章”等激励机制,与学校整体评优体系相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委员们的建议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为破解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市政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关注校园劳动教育,推进劳动教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劳动教育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充满乐趣的成长旅程;不再是短暂的体验,而是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记者 鲍蔓华)

 

江苏常熟市政协助推——打造“行走”的劳动课堂

每年暑假,江苏常熟职业技术学校的车间成了劳动教育新课堂——苏州工学院的大学生带着中学生设计灌溉装置;常熟职教中心的机床前,初中生跟着老师傅学做鲁班锁。“以前觉得工厂很遥远,现在自己操作3D打印机做文创笔筒,才知道劳动需要匠心。”参加职业体验的中学生王磊说。

常熟劳动教育的蜕变,离不开近年来市政协创新开展的“双走进”活动。该活动一方面邀请政府职能部门走进政协交流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委员走进部门知情明政。通过这一机制,委员深入了解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全市重点工作情况。当委员们发现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后,马上走进各学段学校开展调研,一件件围绕劳动教育优化发展的提案应运而生。

民盟界别通过《关于“双减”背景下如何推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建议》,推动劳动教育专用教室建设纳入财政预算。2023年,首批300万元专项资金落地,30所学校启动劳动教育专用教室建设;2024年,民进界别在《用好社会力量建设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提案中呼吁“用好社会力量”,常熟先后建成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省级2家、苏州市级14家、常熟市级46家。

在一年又一年的提案办理过程中,常熟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劳动教育﹢研学”的特色课程体系。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孩子们的劳动实践早已不止于种菜做饭,正向工厂体验、科研探索等领域不断延伸。市政协委员、常熟职业教育中心校校长徐丽娟提出,要把职校的车间变成青少年的创新工坊。“有什么比让孩子们到车间去听、去看更接地气的劳动教育呢?”

委员们也从协商参与者变成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推动者,委员企业的车间大门向孩子们敞开:在星链激光公司,学生们通过系统模拟,感受万瓦机器人激光焊接设备化身“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完成钢结构厚件自动化焊接;在昌盛经编织物的质检车间,孩子们化身“小小质检员”,在各类面料间摩挲辨识差异,不漏检一个线头;在东方红木雕刻坊,孩子们在雕花老师傅手把手指导下,用木槌敲打花窗纹样……这些散落城乡的课堂,被一年一度的“劳动周”串成璀璨珠链。

在劳动教育蓬勃开展的当下,如何确保其长效有序发展?市政协通过提案办理“回头看”,助推教育部门构建“督导、评价、融合”三维闭环体系,让劳动之根深扎常熟沃土:用督导机制将劳动教育纳入考核,建立基地年审“红黑榜”;用评价机制激发劳动教育热情,每年评选“劳动达人”、优秀家庭及百节劳动优课;用融合机制打破资源壁垒,推动“劳动﹢科技”深度嫁接。

“劳动教育是孩子成长最坚实的基石,是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市政协主席沈晓东号召市政协委员“务实献策,带头参与,为孩子们上好这堂‘人生必修课’出实招、求实效”。同时表示,市政协将持续聚焦这一关键领域,深入调研,凝聚共识,积极推动更多科研院所、非遗工坊、智能制造基地成为孩子们“行走的课堂”。 (通讯员 解嘉 记者 江迪)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澳门赌场委员会 京ICP备08100501号

网站主办:澳门赌场办公厅

技术支持:央视网